拉美士圣西满天主堂历史回顾


1926年
于二月份, 法国籍圣芳济格外方传教士方如略神父(Fr. Jules Francois M.E.P.)从马六甲圣芳济教堂来到拉美士(Labis)开创新驿站, 他以十五元的租金租下位于拉美士丁能路(JalanTenang)一间店铺楼上作为拉美士圣教会公所. 把它交由当时的道理老师郑时学先生打理和负责传教. 过后, 由徐熙新道理老师接任. 当时的教友人数约有十多人.拉美士天主教会就在这时候萌芽.


1929
年底,方如略神父在新山圣母圣心堂的教友们热心捐助下,购得昔加末路(Jalan Segamat)和永平路(Jalan Yong Peng)交接处旁的一块小山坡地皮(约二英亩半), 并以一千二百元兴建了一座由木板建成的小教堂(即是现今本堂慈幼幼稚园).并奉耶稣宗徒之一的圣西满(St Simon The Apostle) 为本堂的主保圣人.当时的教友人数大约有二,三十人.


1938年
在1938年间,来自马六甲圣芳济教堂兼管本堂神父者有西华神父(Fr. Finian De Silva), 陈神父(Fr. Andrew Francis), 梅神父(Fr. Raymond Dubois), 德神父(Fr. Octave Dupoirieux). 但是, 神父们因为各种原由而没有住在本堂. 因此, 有些时候甚至将近三至四个月才有一台弥撒, 而弥撒也以拉丁文进行. 每当神父没有到来的主日, 教友们都会齐集在教堂一起诵念玫瑰经, 并听道理先生讲道. 根据前辈们的叙述, 当时有一位叫陆梅姑的传道员远从马六甲前来帮助传授要理给孩童们和外教人. 她所讲的道理生动, 易懂, 常令人为之动容.


1939年
本堂附属麻坡圣安德肋教堂, 成为它的小堂口. 并由该堂的新任驻堂周神父(Fr. Rene M.Ashness)兼管本堂的堂务. 自此, 本堂每个月都有一台主日弥撒. 这时, 教友人数已经达到了约两百多人. (注:据前辈们说, 有一些是挂名教友, 为的是方便向当时的英峡殖民地政府取得好处而领洗入教)


1939年
卓绪超兄弟担任本堂道理先生, 他就住在教堂后的住所里, 每个月只领区区三十元薪金. 当日本占领马来亚半岛时, 幸蒙天主保佑, 教堂四周都没有遭受到破坏. 但这时, 本堂教友纷纷迁移至它处避难, 导致教友人数瞬间减少. 日本投降后, 徐和辉兄弟接任道理先生, 并同家人一起住在教堂后的住所里. 据前辈教友们叙述, 当时的教堂四周种满橡胶树.


1942年
至1950来自麻坡圣安德肋教堂兼管本堂神父者有Fr. X. Anthony Dass, 李若瑟神父(Fr. Joseph Lee)和高神父(Fr. Lionel Cordeiro).


1951年
本堂转为附属较邻近的昔加末圣斐理伯教堂, 成为该堂的小堂口之一. 并且由当时该堂主任黄类斯神父(Fr. Louis Wee)兼管本堂. 这期间, 因政府要在教堂后方的土地盖建政府诊疗所, 而需要从教堂地段中开一条马路直达诊所, 导致教堂的土地面积缩减为今日的范围. 虽然那时期兼管本堂的董亚泉神父(Fr. Matthias Tung) 和赖天锡神父(Fr. Victor Leroux)从中交涉过, 但教堂还是无法避免土地面积被删小的命运.


1959年
新任昔加末圣斐理伯教堂李志贤神父(Fr. Matthew Lee)兼管本堂. 那时候的主日弥撒时间定在晚间八点钟, 而当时圣体斋须守三个小时. 因此,神父常常空着肚子前来本堂主持弥撒. 过后, 还得驾车载送住在较远的教友回家. 每当神父回到位于昔加末教堂住处享用晚饭时已是晚上十点左右了. 同时期, 彭佳达传道员也从昔加末到来本堂义务传授要理, 使本堂的孩童们有机会正式的上要理班教育.


1966年
能讲一口流利广东话的法国籍光神父(Fr.R.F.Martin)兼管本堂. 这时的教友达到约一百五十多人.


1968年
三月间, 法籍巴礼道神父(Fr.ClaudeBarreteau)从居銮圣路易斯教堂被调任至本堂出任第一位驻本堂神父. 充满热忱的他眼见很多冷淡教友鲜少到教堂来参与主日弥撒. 于是, 在获得居銮杨金玉传道员的协助下, 不断的造访本堂各个教友家庭. 并召集青年教友们组织歌咏团和辅祭组. 同时也将拉丁文的弥撒经书与歌本翻译成华文和马来文版. 虽然巴神父与教友们在语言沟通上有障碍, 他流利的广东话有时也派不上用场, 因为教友以福建人居多. 但这并没有阻挡神父的热忱, 在他的循循善诱与努力引导之下, 教堂里扬溢着教友们热诚的歌声. 同样的, 也吸引了不少外教友到来聆听天主的福音. 在巴神父的努力不懈之下, 本堂教友的人数不断的增加.


1969年
巴礼道神父眼见教友人数日增, 原有的木板教堂已容纳不下来参加弥撒和大型教堂活动的人. 于是开始着手计划筹建较宽畅和实用的新教堂. 在巴神父的忙碌奔波和邻近的昔加末教友们的协助下, 筹得了三万元经费. 预计新教堂可容纳三百人, 它的内外设计都是出自于巴神父之手. 同时新教堂旁将建一座钟亭, 也在教堂四周围上了篱笆.


1971年
耗时二年余的新教堂工程终于圆满完成了. 在10月8日,由星马孟总主教主持开幕典礼. 本堂教友们都满怀欢喜和到来参与盛典的宾客共享喜悦. 当天出席的人数约有三百多人.


1976年
3月15日,这天正好是巴礼道神父服务本堂八周年纪念日. 巴神父为本堂教友主持了最后一台感恩弥撒. 由于他的居留准证期满, 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被调派往新加坡. 来自昔加末圣斐理伯教堂洪澄江神父(Fr.Joseph Hung)和居銮圣路易斯教堂顾有彦神父(Fr. Francis Kou)也兼代管理本堂. 他们轮流每个主日到本堂献祭华文弥撒, 使天主的羊群继续巩固对天主的热忱和信仰.


1977年
陆齐国神父(Fr.Francis Lek)出任本堂第二位驻本堂神父. 他继承巴神父的意愿, 把原有的旧教堂创办为现在的慈幼幼稚园. 同时, 陆神父召集每户教友家庭中的一位成员代表,组织非正式的本堂理事会. 其宗旨是协助和分担神父在发展教务的责任及处理一些重要事务, 并让平信徒未来也能扮演领导教会的重要角色.


1979年
本堂在陆神父发动筹款下所得的五千元, 用于在教堂的一角建设路德圣母山. 在牧灵方面, 陆神父也积极推动福建语家庭玫瑰经祈祷, 从从而使本堂教友更加热忱敬礼圣母.


1983年
本堂陆神父不幸遭遇严重车祸, 行动不便.他留在本堂休养, 直到了九十年初, 因年事已高, 身体日渐衰弱, 不得不移居到避兰东主教府"格莱斯维尔"安老院休养. 本堂理事会正好在这时候成立, 正式成立日期是1983年11月23日. 徐和辉兄弟被推选为本堂理事会主席.


1984年
开始至1986年期间, 来自昔加末圣斐理伯教堂敏纳神父(Fr. Bernard Binet)兼管本堂.


1986年
三月间开始至1990年期间, 来自三合港圣安东尼教堂斐理神父(Fr. Philip Kolandaisamy)兼管本堂. 同时来自麻坡圣安德肋教堂洪澄江神父(Fr. Joseph Hung)也每个月固定到来本堂献祭华文弥撒并兼管本堂直到1990年初.


1987年
六月间, 来自古来武吉巴都的庄惜妹传道员被调派到本堂服务以取代服务本堂将近十九年的杨金玉传道员. 在庄传道员的积极奔走领导之下, 本堂组织的圣母军在10月4日正式成立, 并命名为圣母圣心支团.


1988年
本堂青少年在庄惜妹传道员的带领下, 参加东甲圣玛窦青年团所主办的学习营. 回来后, 他们便积极的策划和筹办活动. 如前所未有的圣诞节庆祝活动, 经过精心策划之下带动了教友们更积极参与教堂里所举办的活动. 这项改革深受教友们的赞赏. 在五月一日, 本堂仁爱青年团正式成立. 团员人数从原来的十余位增至四十多位, 间接促进本堂青少年彼此互助友爱, 服务他人的精神, 增进灵修生活, 培育领袖, 并在天主教会里服务时有团结一致的精神.10月28日, 本堂首次庆祝圣西满主保节.


1989年
本堂成立了两个年头的圣母军因人事调动和各种因素之下, 在年初被迫解散.


1990年
年初,林连水六品修士(Deacon Francis Lim)被调派至本堂居住, 以协助本堂神父和发展牧灵工作. 八月份, 本堂仁爱青年团首次主办学习营, 主题为"现代教会与我". 并由主徒会会士黄进龙神父担任讲师. 为期四天三夜的学习营也在获得本堂全体教友积极的参与和协助下圆满成功举办.12月9日, 本堂为教友黄钟与郑亚理夫妇的第四公子黄天赐神父举行首祭礼. 黄天赐神父是本堂教友, 也是本堂第一位献身为主工作的主徒会会士.


1991年
10月28日, 本堂热烈庆祝建堂65周年纪念. 当天晚上举行了感恩大弥撒, 由甲柔教区曾顺祥主教主礼. 尚有本堂斐理神父, 林连水六品修士, 曾服务本堂的洪澄江神父和巴礼道神父, 以及本地和外地教友约三百多人一起共参其盛.本堂兄弟徐和辉先生曾打理教堂事务三十九年, 又每个主日领导教友祈祷长达四十二年. 也担任过本堂理事会主席职位八年. 其爱主爱人的精神令人敬佩, 因此, 教宗保禄二世颁发教会服务有功勋章和奖状(BENE MERENTI PAPAL AWARD), 以表扬他多年来对教会的服务与贡献精神.同时期, 本堂林若瑟和赵瑞贤兄弟也正式被曾顺祥主教授权派送圣体职, 任期一年; 这也是本堂第一次有教友荣领派送圣体职务权.


1992年
一月份,多默神父(Fr. Thomas Stantario Marie)受委兼管本堂. 林连水六品修士则于四月间离开本堂到香港大屿山西都会神乐院渡其隐修生活.


1993年
七月份,玛尔定.李神父(Fr. Martin Lee)受委兼管本堂. 同时来自嘉诺撒女修院(Canossian Sisters FDCC)的黄修女(Sister Clara Wong),杨修女(Sister Theresa Yong)和昔加末 教友蔡达姐妹义务前来本堂协助教导孩童要理.


1995年
胡余生神父(Fr. Thaddeus Foo)受委任兼管本堂及三合港.


1997年
来自昔加末堂区的教友廖亚珠女士,陈润兴女士(Rita)及儿子彭少强(David), 林修女及Sr. Lucy Eng先后前来本堂协助教授要理. 当时有几位印籍孩童,而Rita负责英语班的要理课. 他们教授要理至到2001年.
同年9月7日, 林连水神父探访本堂教友.


1999年
玛尔定.李神父(Fr. Martin Lee)重新受委任为驻本堂神父. 并检讨和重新组织教堂团体的结构, 以符合现今教会发展趋势.


2000年
年终前, 昔加末圣斐理伯堂胡余生神父(Fr. Thaddeus Foo)重新受委任兼管本堂. 而玛尔定.李神父则被派到三合港.


2002年
十月份, 本堂理事会解散,正式卸下所赋予的任务. 本堂重新成立了六个新组织, 既是:-(1) 牧灵委员会(2) 财务委员会(3) 圣山委员会 ((4) 慈幼幼稚园董事部 (5) 基信团 (6)要理班/慕道班同时, 胡神父也委派新负责人监督仁爱青年团的运作,重新整顿青年团组织活动.


2004年
四月间,胡余生神父(Fr. Thaddeus Foo)受委任为驻本堂神父. 因本堂神父住所年久失修已不适合居住, 所以唯有在拉美士花园(Taman Sejati)租赁一所单层排屋供神父居住.


2006年
1月1日, 本教堂发生破门盗窃事件, 幼稚园和教堂内部遭到破坏和金钱埙失. 这次事件提醒我们更加注重保安措施.本堂在三月起,就着手筹备在十月间的八十周年纪念特刊与庆典.